close


北京中國國際教育展上,美國留學展臺上的海報“我和小伙伴都驚獃了”。
  躲了常春藤,美國大學就好混了?
  別覺得躲開了幾所嚇人的常青藤,留美讀書就是件瀟灑、容易的事了。接受高質量的美國高等教育,必須經過脫胎換骨的努力才行。
  撰稿|薛 涌
  中國的留美熱,似乎正在從“青春期”進入“成年期”。其中一大標誌,就是人們開始擺脫當初那種急不可待的盲目熱情,正視留美中的種種陷阱。美國厚仁教育研究中心在2014年7月發佈的《留美大陸學生現狀白皮書》,重點調查了大陸學生在美國被開除的現象,被海內外中文媒體廣泛報道,體現了這方面公共意識的提高。
  “厚仁報告”不仁厚
  厚仁報告有種種缺失。比如樣本不夠大,統計的標準(特別是對學校的分類)過於簡單。但是,作為第一個對中國留美學生的全面調查,其參考意義依然非常重大。這裡特別值得提出的,是其對被開除學生分佈的統計調查。
  留美時被所在學校開除的現象,恐怕比中國公眾想象的要普遍許多。道理不難理解。在目前的留美熱中,哪家孩子被名校錄取,大家都奔走相告,同學師友紛紛前來祝賀,家長甚至大擺宴席給孩子餞行。每張名校錄取通知書,曝光度幾乎都被“最大化”。相反,孩子去了一年,跟不上班,被勸退開除,最大的心理壓力之一就是“無顏見江東父老”,回來時格外低調,或者就地轉到差一截的學校,曝光度“最小化”,甚至沒人知道。厚仁因是設在美國的留學服務機構,在多年運行中,發現開除服務這一塊客戶最為踴躍,於是為了搞清市場,才投入相當的資源完成了這一《留美大陸學生現狀白皮書》。這從一個側面說明,開除勸退在中國學生中是多麼普遍的現象。
  那麼,上什麼樣的學校最容易被開除?厚仁提供的一組數據令人深思。被開除的學生中,63%年齡在18-22歲之間,28% 在23-25歲之間,四年制大學本科生占了被開除學生的58.3%。最重要的是,被開除的學生,有42.2%來自在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》中排名第51-100名的學校,29.5%來自前50名的學校,另有22.4%來自排名101-150 的學校。
  在美國高等教育界,學生的“保有率”,或者六年內的畢業率,是衡量大學水準的重要指標。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》的排名,就以此為重要依據。所以,你順著排名看下來,越高的學校畢業率越高、輟學率越低。厚仁的調查統計,和這一規律僅有錶面上的近似。厚仁的統計中,最大比例的被開除學生來自排名51-100之間的學校,前50的學校居次。這裡的一個重要因素,恐怕是51-100之間的大學規模較大,以幾萬學生的州立大學為主。前50中,則大量是僅幾千本科生的私立名校,學生總數少得多。所以,前50和後50,在“人均”的開除率中,也許並無太大差距。更好的統計,應以各類學校中國學生的總數為基盤,看看在校生中的被開除率是多少,比如每百名學生中多少被開除。這更符合一般的統計習慣。但也許是因技術上的障礙太大而未能落實。
  另一個問題,是對學校的分類。前50和後50這種分法,基於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》的排名,迎合中國學生和家長的心理,卻不太合乎美國高等教育體制的現實。更好的、也是被許多教育專家接受的分法,是私立大學、州立大學、文理學院這樣的歸類。因為這些學校在體制、規模、風格、學費標準、學生社會經濟背景等方面,確實有鮮明的不同。對於中國學生來說,究竟哪種學校更難讀?如果按照這樣的分類統計調查,參考意義就大得多。
  業內精英觀察
  因缺乏必要的統計數字,我只有引用一些業內人的觀察。
  William Deresiewicz最近出版了一本書,名為《優異的綿羊:美國精英的誤教》,大力抨擊以常青藤為代表的精英教育。他1998-2008年間在耶魯當了十年英國文學教授,因沒有拿到終身教職而成為職業作家。此書是否有些對自己職業挫折的憤激?我們不得而知。不過,他提到的種種高等教育的現象,很值得討論。
  他聲稱,常青藤確實很難進,但一旦進去,就相對比較好混。常青藤對於自己門內的“天之驕子”寵愛備至,甚至到了嬌慣的程度,打分相對較松,學期論文不能完成則很容易得到延期,有學業困難能得到及時幫助。與此相對,質量堅硬的州立大學,則相對難讀。那裡學生上萬甚至幾萬,一切都是自動化式運行,六親不認,而且標準挺高。有位全A學生,某門課表現一直優異,但期末論文因打工晚交幾個小時(州立大學學生往往來自普通家庭),成績就變成了B,沒有地方講理。
  William Deresiewicz的說法,恐怕有一面之詞的成分,但也不是全無根據。常青藤選材嚴,進去的學生素質高,人數少,寄宿學院制創造了師生共同生活的空間,許多學校有住院的寫作老師,有困難能及時得到幫助,讀書確實容易些。我在耶魯時,給本科生當助教也見識了不少。有些學生相對當驕縱,學業水準差得離譜兒。比如一位中文專業的學生,讀了三年,翻譯《人民日報》的一篇簡單短文,一頁紙居然就翻譯對了一句!這還是相當負責的學生。其實,美國也有和中國類似的“高考”現象:經過高中的殘酷競爭,一旦鯉魚跳龍門,就大松心。所以,對常青藤的學生實在不必神化。
  與此相對,一些旗艦式的州立大學(即頂尖的州立大學),學業要求相當嚴格,鐵面無私。加上學生人數太多,和老師距離比較遠,有困難很難及時得到幫助,淘汰率就高一些。中國學生從小被安排慣了。在這樣的人海中,面對大學龐大的管理組織結構,缺乏指導和幫助,經常無所適從,有時在選課、選專業等基本問題上,都會犯非常低級的錯誤。另外,這些州立大學,近年來招收的中國學生過多。以波士頓大學為例。2013年秋季,3807名本科新生中,中國學生占了410名 , 將近11%的比例。2014年秋季,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的中國本科新生達到600人,占本科生總數的十分之一。
  根據密西根州立大學提供的數據,該校2013年秋季的中國本科生人數高達3458人,而該校的國際學生總數才4519人,本科生總數也就3.7萬多。也就是說。中國學生占據了本科生總數的將近10%。難怪有人說,學校所在的城市幾乎成了“中國城”。我輔導的學生中,就有SAT僅1400多分就被該校錄取的。做個簡單的算術就能看出來,前50後50的州立大學和紐約大學、波士頓大學等超級規模的私立學府加在一起,每年恐怕會錄取上萬中國本科生。突然來了這麼多中國學生,學校在學術服務上難免措手不及。這些學生在適應美國的高等教育時,肯定會出現一些帶有普遍性的“中國問題”,但很難在學校範圍內獲得及時的、有針對性的輔導。
  總之,中國學生能進常青藤的相當少。大量的學生都進了在前50或後50之內的州立大學。家長和學生們覺得,放棄一流讀這些“普通”一些的大學,已經算是淡然了,大概用不著像上常青藤那麼拼。不錯,進這些大學,確實不必像上常青藤那麼拼。但是,進去以後,恐怕比上常青藤更要拼才能優勝。在我看來,大部分中國的學生和家長,遠遠低估了讀這些州立大學的難度。我個人經手的幾個失敗的案例,全是來自有名的州立大學。
  可見,別覺得躲開了幾所嚇人的常青藤,留美讀書就是件瀟灑、容易的事了。接受高質量的美國高等教育,必須經過脫胎換骨的努力才行。
編輯:SN123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jyfatrhdqx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